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美俄互相拥抱 只因两皆走向衰败


撰文 Dmitry Shlapentokh 譯者:晏陽
来源:亚洲时报 2007/07/26

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久前曾到美国总统布什在缅因州的家族庄园做客,并引起两国媒体的热烈讨论。大多数美国观察家认为,这是一次不协调的会晤,因为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不应该亲近一个迫害异见人士、藐视政治自由的国家领导人。

这论调的一个潜台词是,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与独裁或半极权统治下的中国更相似。尽管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它仍被排斥在“八国集团”之外,美国的历届领导人,也没有在家中款待过中国领导人。

俄罗斯专家亦普遍不认同普京与布什之间的会晤,或普京让俄美走近的努力。然而,他们的理由却不同于美国观察家的。他们相信美国(当中亦意指整个西方)已经成为被历史消耗了的力量。

就此,一位俄罗斯观察家声称,在当前这一代的有生之年,世界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亚洲主要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可能很快就会超过西方主要国家的,因此世界的权力天平,将再次向亚洲倾斜。这将是自现代开初以来,亚洲首次处于优势。

根据这种思维方法,经济正在发展的俄罗斯,更加像正在崛起的亚洲,而不是代表西方的正在衰败的美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普京不应转向美国,而实际上应与繁荣的东方结成更牢固的联盟。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普京和布什之间的会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协调。事实上,普京的俄罗斯和布什的美国,彼此相似的地方,远多于它们与各自邻居、或与中国和欧洲的相似处。的确,普京以间接方式发出的信号是,俄罗斯更接近美国而不是邻居中国。

不久前,普京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上世纪最著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颁发最高国家奖章。人们可能也明显感觉到,普京并不情愿颁这个奖。他只是在自己第二任期(看来也是最后的任期)的尽头才做出这一决定。而且在谈论索尔仁尼琴的成就时,普京只是指出他对俄罗斯语言研究的贡献。

索尔仁尼琴曾借其描写苏联劳改营的1969年名著《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批评苏联体制、特别是斯大林政权。普京没有提及索尔仁尼琴这方面的贡献,不过在颁奖时,普京含蓄地表示,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效仿斯大林主义模式。

他最近在与社会科学学者和教师会谈时,也发出了同样的信息。普京对学者和教育者说,打从苏联瓦解后开始,西方人就将他们对俄罗斯历史的看法,强加给俄罗斯人;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历史完全是一步灾难史。

普京说,俄罗斯历史学家应该再次回顾过去,不仅要揭露问题,而且也要彰显伟大的成就。他国人无权责难俄罗斯人,因为其它国家也犯下了许多暴行。不过,他承认俄罗斯经历过一些黑暗时期,如1937年斯大林发动的恐怖大清洗。

最后,俄罗斯有关当局解密了很多与斯大林恐怖统治有关的档案。所有这些都发出了明确无误的信号:尽管俄罗斯当前出现的强化政府权威的运动,但它永远不会给予斯大林正面评价。

但问题是,俄罗斯是否该为那段历史忏悔。我们知道,斯大林时代不仅是一段血腥清洗、数以百万人遭奴役的时期,而且也是该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使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超级大国的时期。

同时,普京拒绝斯大林主义,不只是意味着俄罗斯不会恢复恐怖统治,而且也意味着俄罗斯将不会寻求过去那种快速的工业、科技发展。从这种角度来看,俄罗斯更类似正在衰落的西方(确切地说是美国),而不是正在崛起的东方。

比较这些国家的观察家时常说,美国人与欧洲人有相似性,因为他们享有政治民主。与此同时,俄罗斯更像中国,因为它们都是独裁政权。这种比较是错误的。对不细心的观察者来说,鲨鱼和海豚彼此相似,因为它们看起来很像,且都生活在海洋。但生物学家会告诉你,海豚更类似灵长类而不是鲨鱼。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俄罗斯和美国。两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总体发展趋势,都使它们彼此相似。

美国把其经济力量视为支撑超级大国地位的基本支柱。不过,它的工业基础设施持续萎缩,同时对中国贸易赤字却持续上升,可见它持续面临来自东方的压力。在西方内部,美国面临着欧元持续上升而美元下降的压力。因此美国官方发表的有关新一年的通胀率只有2%的声明,实际上说明不了什么。

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普京领导的俄罗斯。该国大多数石油财富要么被消费掉了,要么变成了奢侈品。机械、汽车和飞机等工业生产,甚至达不到戈尔巴乔夫时代之前的苏联水平。这个国家实际上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改善老化的基础设施。

教育是国家健康的另一环节。在这方面,美俄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国的精英都只是口头上关心教育,却没有采取什么改善措施。最近美国大众传媒广泛讨论的重大教育问题,是美国学校的种族构成。美国大众传媒担心,当局可能取消强制将白人学生送到黑人学校的原有做法。观察家极其担心,“多样化”的缺失,会对美国教育产生最具破坏性的影响。

然而,却没有人在意学生在主要学术科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技巧的提升与不同种族学生的混合有什么相关性。

事实上,教育的实际结果没有人关心。媒体的大肆渲染是政治计谋的结果,例如取悦少数民族选民──这就是媒体讨论结束“文化多元”的原因所在。美国教育体系的其它部分也是如此。普京的俄罗斯在许多方面也非常相似。

俄罗斯精英一直呼吁,俄罗斯应该培养更多的高科技工程师、科学家和教育者。不过,对科学研究的实际投入却微不足道,大多数学者甚至不能靠他们极其微薄的薪水维生。美国正增加“出口”美元、债券和“民主价值观”,而俄罗斯亦增加出口其“精神观”、天然气和石油;然而两国与亚洲和欧盟相比,相对地位其实正在下降。

俄罗斯和美国除了相互亲近,就别无选择。俄罗斯的选择余地,真的很有限,至少从长远来看是这样。俄罗斯对中国、甚至正在崛起的伊朗,都充满了恐惧;它想要加入欧洲,但至少在不远的将来,这看来是不可能的。欧洲当然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但却不愿吸纳它,甚至在经济方面也是如此。美国似乎有更好的选择,但也很有限,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几年前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卡耐基基金会的卡根(Robert Kagan)发表了一篇后来被人广泛引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卡根将美国这个“危险的国家”比作是“战神”(Mars),而欧洲则是柔弱的女神“维纳斯” (Venus)。拥有超强军事机器、并从众多智囊和大学获得战争锦囊妙计的“战神”,发动“震慑行动”,跳进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

与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不大情愿的“女孩”纠缠了近5年后,“战神”向柔弱的“维纳斯”──欧洲显示了自己的绝对重要性。当然,“她”并不介意再次与“战神”约会,但要作为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附庸。

与中国结盟,就更危险了。快速发展的巨龙,有可能在经济上吸干美国,并进而在地缘政治上威胁美国。相比下,俄罗斯倒是更好的伴侣。

正如普京不情愿表示的那样,他的政权并不是新斯大林式的。俄罗斯绝不会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俄罗斯至多是要求在其后院,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保持影响力。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实力相对下降且日益内向的美国,也不可能控制欧亚大陆。

因此,普京和布什之间的亲密互动,也许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协调,说不定是一种善意的新联盟。这种联盟的巩固,很大程度上可能并非在于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实际上在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两国的全球地位,相对于其它国家有可能下降,这将促使它们相互拥抱对方。

0 Comments: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