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8日星期三

东方优秀传统如何与现代民主法治对接

记者张永兴、于玉兰、李拯宇、何德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势易时移。今天,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转型,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难免产生各式各样的认识误区、极端做法。

而在极少数党员干部中间,则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失范、作风不正、有法不依、政令不通等种种问题。

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坚定不移地守护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建设的指针。

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并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挑战。对此,探寻、继承、发掘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积极内涵,开放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使之圆融不二,是这些国家的共同选择。

■新加坡:编织共同价值网络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近些年来,新加坡在国民教育中实行东西方文化相结合,既崇尚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注重传承东方价值观念与道德传统,力求走出一条较为务实与成功的国民道德教育之路。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与配合,宗教的和谐与宽容,新加坡目前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新加坡学校非常重视德育,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在中小学里,从1992年起先后推出了《新好公民》德育教材,根据新加坡政府1991年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价值观,教育部为课程拟定了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及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的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家庭与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为了避免僵硬的说教,增加可读性,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内容生动活泼,一到三年级的课本以连环画居多,四至六年级则以生活实例为主。故事往往以华人、马来人、印度族人及欧亚混血四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为架构,也穿插一些历史、寓言和童话,以生动有趣和形式多样的故事去感染和教育孩子。

在新加坡,对学生的道德培养非常严格,有的近乎严酷,但却受到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肯定与赞同。

在新加坡,公民的道德教育已经由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方编织了一道密集的网络。这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在,新加坡每年举行的各种全国性公德教育宣传活动达二十多个,如国民意识周、敬老周、睦邻周、礼貌周、忠诚周、反对乱丢垃圾和吐痰活动周等,借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其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

在维护社会共同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新加坡对网络实行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新加坡对网络实行统一管理,对违规者毫不犹豫地采取法律手段。2005年10月,新加坡首次对两名在博客中发表种族煽动性言论的青年男子判刑,旨在警告网上言论自由也有限度。

■韩国:提倡儒家伦理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韩国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即传统的儒家“忠、孝、礼”社会共同道德标准与现代民主法制相结合的价值体系。

为了传承儒教,韩国政府教育部门将儒教的道德伦理列为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韩国大学里一般都设有“国民伦理”科目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要有“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实学思想”“近代化与开化思想”等课程,让学生们将引进科学技术与自主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基础。

从韩国的中小学课程来看,学校重视的传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善、爱、和、礼”这“四德”。

韩国学校的传统道德教育除课本以外,还注重通过文化活动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传统习俗的同时学习传统美德。很多韩国学校都设有“传统习俗教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包括如何吃饭、穿衣、走路、待客等礼节,听老师讲授先贤们的至理名言等等。这种以实践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改变了以概念为主的灌输模式,收到的效果更好。

在韩国,道德标准是衡量公职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对韩国公众来说,高级公务员的学历、财产、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皆容不得半点瑕疵。由于韩国社会对政府高级公务员个人道德要求高、标准严格,官员深知一旦触犯道德底线,后果非常严重,因此这种监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官员的自律。当然,韩国媒体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政治人物的不良行为很难躲过公众的道德监督。

韩国主流媒体之间有一种默契:多弘扬社会正义和互爱互助的社会氛围,很少出现涉及凶杀、色情等方面的报道。

不仅如此,近年来风靡亚洲的韩剧也是因为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融入了现代生活场景中,反映韩国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才赢得了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观众的喜爱。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演艺明星们也不忘时时提醒自己要自律。前韩国小姐、著名演员李成延2004年拍摄了“慰安妇写真集”,此举引起了韩国全国人民的震怒,认为民族的历史被歪曲,尊严被践踏,演艺明星的才疏学浅和道德标准成了被责骂的焦点。尽管李成延后来向幸存的慰安妇跪地谢罪,但是她在此次事件后不得不中断了演艺生涯。这样的事件提醒着韩国的公众人物必须时刻以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约束自己,而公众人物道德水平的提高,对整个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推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和魂洋才”的融合

日本以东方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优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一点从日本的企业文化和行为方式中可见一斑。

西方资本主义最首要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一切为了利益最大化。日本古代学习中国文化,重义轻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改变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但并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重利轻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而是利义兼顾,表现出儒教资本主义的特点。

日本著名的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1840-1931),参与创建了500多家企业,是日本株式会社的创立人,掌管日本现代经济大动脉第一国立银行达43年之久。而他在近代史上却是一位一手拿算盘,一手执《论语》的儒家企业家形象。以论语算盘说,力倡儒家道德与经济合一而闻名于世。

涩泽荣一影响了几代企业家,日本企业家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取其仁、义、和、诚、信等精华,形成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记者在日本参观很多大型企业,它们虽然都在竭力追求利润,但也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创造一流的产品服务社会,最终也获得了社会对企业的回报。

日本人信奉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日本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这些团体多是工作单位以外的团体,每个团体有一个领导,大家听从指挥;在工作单位,日本人以社为家,把自己融入集体。日本人共性大于个性,带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好处是团结,缺点是容易盲从。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大多比较安分守己,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工作,绝大部分人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因此,日本人很少出现跳槽的现象,而且多次跳槽的人很难得到重用。

虽然拼命吸收西方文化,但日本人对待西方文化一直坚持“和魂洋才”的原则。在变革时期,日本人会提一些过激的口号,如明治时期曾提出“全盘西化”之类的口号,但很快连提这种口号的人也回归传统。日本年轻人也信奉个人主义,欣赏西方文化,但一进入社会很快又喜欢日本文化。因此可以说,日本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但主体和基础是日本自身的文化。

0 Comments: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