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日本《中央公论》月刊9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美国眼中的日中和解之路”,作者是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东亚问题资深专家弗兰克·詹努齐。文章认为,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名誉”之争。文章摘要如下。
中日经济上互补 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以及台湾问上的表现令中国气愤
日中关系在2005年降到低谷。日本内阁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受访者比例只占32%。另一方面,2005年另一项调查也表明,对于日本在全球的影响力,71%的中国人是持负面看法的。其后两国关系开始好转。去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的访华和今年春天温家宝总理访日的确是破冰融雪之举。不过,解冻举措会永远持续吗?
两国关系的基础并不那么恶劣。两国经济关系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是互补。他们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过去5年间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在作为日本新"工厂"的中国国内,有2.5万多家日本企业投资办厂。
在安全方面,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刚刚访问东京,停滞3年之久的两国军方首脑会谈得以恢复。两国还一致同意,日本海上自卫队与中国海军舰艇将实现相互停泊。另外,对两国而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都有益处。两国都为促进东亚和平与稳定,而谋求实现渐进性地区统一。前往对方国家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天都超过1万人。两国教育交流也在增多。
尽管有上述诸多令人心安的征兆,两国关系仍然是相互不信任。关于二战中的"慰安妇"问题,安倍首相发表了推卸战争责任的讲话;日本拒绝把占领亚洲国家表述为"侵略";日本政府还认可了把南京大屠杀仅仅视为"事件"的新教科书。
这一熊熊燃烧的火势,映衬出和解的脆弱。
历史与现实
日本与中国一样,谈论"名誉"就是在谈论历史。
中国在从19世纪中叶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20年里,因外国入侵、内战和政治混乱丧失了令人尊敬的地位和优势,中国一直在为恢复地位和优势苦苦奋斗。中国人把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亮相的盛会。
不过,中国尽管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了自信,还是害怕日本修改宪法、赋予军队正当性、获得集体自卫权并成为"普通国家"。许多中国人都相信,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未消亡,而只是处于休眠状态。日本和美国对台湾的安全表示关心,这让北京方面感到特别痛苦。
而日本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东亚军事力量的巅峰,但现在迟迟难以重回这一地位。
日本花了60年时间来获得负责任民主主义国家的好评。日本为自身的业绩和积极外援感到骄傲,对于近邻国家令其反省过去侵略史,当然会感到厌烦。日本对于中国的崛起还是投以担忧的目光。作为亚洲的领导型经济大国,中国将凌驾于日本之上的预期也令日本担心。
当然,两国都担心陷入"零和博弈"中,因为双方都不能确定对手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
安倍两面下注
另外,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安倍政权来说,"名誉"也与首相的未来不可分割。安倍首相一直谋求消灭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政治领导层那里承继下来的政治耻辱。这一事实与首相保守的、民族主义的风格交织起来,使得日本的部分邻国对首相投以怀疑目光。恐怕是为了缓和这种担忧,安倍首相2006年10月5日在国会发表演讲,再次确认了"村山谈话"。
然而,支持首相的保守势力不仅要求结束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停滞,还希望把日本提升到具有全球规模影响力的地位。为了完成这一惊人业绩,安倍首相就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不过,若被看成屈服于中国的压力,他又不可能长时间保住首相宝座。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具有决定意义。然而,增进和保护国家的"名誉",对于积蓄力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即使拥有经济力量、军事力量,也有可能丧失"名誉"甚至影响力。美国在伊拉克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问题未解
北京和东京都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妨碍首脑会谈的政治因素。于是安倍一面回避提到靖国神社,一面表示准备消除"政治障碍"。
对于中国而言,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没有让步的余地。
在依然被美国主宰的世界中,相对弱小的中国忌讳与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国日美两国的关系出现混乱。中国担心日中关系的整体方向是消极的,决定要尽力加以扭转。在这种背景下,在安倍首相伸出手时,中国方面作出了肯定答复。
在国家利益的"核心",即台湾问题上,中国会坚持立场。但另一方面,它也会追求与日本合作的机会。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