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介绍:
勾画本课题的基本出发点,是长期困扰作者的两个带有根本性的学术问题,而这两个学术问题都与西方学术泰斗马克斯•韦伯的命题有一定的联系。韦伯曾发出这样的质疑,即一个具有理性主义性质的文化为什么单单产生于西方?由此启发了困扰作者的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神教独独产生和盛行于西方的土壤上?作者认为,韦伯的这个命题与自己的疑问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关联性;这样,追溯一神论的来龙去脉不仅有助于化解作者的困惑,也有助于解答韦伯的上述著名命题。第二个长期困扰作者的问题是,西方宗教演进的内在机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样可以借助于韦伯的两个著名术语,即“魔力”和“祛魅”(disenchantment)。世界本来被人们看成一个充满神秘莫测力量即“魔力”的“魔园”,但由于人们逐渐扩大通过算计来把握生活的社会领域,也就是魔力的逐步解除,世界才变得像我们今天这个样子;这样,世界的祛魅化便构成了西方宗教演化的一个根本特征。
为了解决西方一神论的渊源和祛魅化这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作者打算,首先对宗教的早期起源论进行整理,再追溯古埃及宗教的演变,然后对希腊神话和神学进行探讨,接着评述犹太一神教的演变,最后对西方基督教的演进予以归纳,止于北美的大觉醒运动。作者认为,古埃及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可视作西方一神教的最早根源,其教义对早期犹太教的影响是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也是个历史悬案。在希腊化时代,希腊宗教和神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又与犹太教发生联系,从而导致了原始基督教的诞生,所以这种结合也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至于基督教,需要梳理它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即早期基督教时期、中世纪基督教、改革时期的基督教和大觉醒运动时期。作者认为,早期基督教始兴于虔敬主义,而中世纪给它戴上沉重的理性镣铐,“魔力”被系统化了;宗教改革则予以打碎,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理性主义;但直到大觉醒运动时期,福音主义的诞生才标志着西方宗教彻底回归到耶稣本人的最初出发点,而与此同时的启蒙运动则在世俗领域完成了祛魅化的工作。在这里,基督教演化过程中的“施魅”和“祛魅”过程是个不容回避的难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
虽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祛魅”这个重要概念,但他本人并没有对西方宗教的祛魅化进程予以详细的描述,我们主要从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了解新教伦理的这种变化。彼得•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中对犹太教的世俗化进程有相当的论述。其它国外学者的名字相当众多,但对这个主题的论述只是间接性的。本课题的实施将从整体上揭示西方宗教演化的内在规律,我们从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古埃及、希腊宗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内在联系性,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实质和特性,更深刻地体悟文明间互相融合、借鉴而非简单地由冲突所主导的道理。
二、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西方宗教史》是四年制本科师范历史专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西方宗教史》是一门以世界宗教历史演变为考察对象的历史学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西方宗教史》的教学目的,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历史事实出发,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世界宗教发展的规律,介绍原始宗教、古代埃及宗教、犹太教与基督教演变的总体线索及其互相联系,使学生认识世界宗教发展的实质和总体方向,掌握历史宗教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论解释能力、对于复杂的宗教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鉴于本课程是世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世界通史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追踪当前世界宗教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对宗教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邻近领域有所涉猎。
三、使用的教材及有关参考书:
1、自编教材:《西方宗教精神》
2、参考书目: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1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志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高望之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亨利•富兰克弗特:《古代埃及宗教》,郭子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沃利斯•巴奇:《埃及宗教》,陈焰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华理士•布奇:《埃及亡灵书》,罗尘译,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三联书店2001年版;
加利•格林伯格:《圣经之谜——摩西出埃及与犹太人的起源》,秦喜清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罗纳尔德•威廉逊:《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引论》,徐开来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余灵灵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出版;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林:《西方宗教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年版;
古谢伊诺夫等着:《西方伦理学简史》,刘献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安德烈•舒拉基:《犹太教史》,吴模信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诺曼•所罗门:《当代学术入门:犹太教》,赵晓燕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黄福武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晓鸣:《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潘光、陈超南、余建华:《犹太文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版;
罗纳尔德•威廉逊:《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引论》,徐开来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翁绍军:《神性与人性——上帝观的早期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欧内斯特•勒南:《耶稣的一生》,梁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汉弗雷•卡本特:《耶稣》,张晓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耶稣传:一部革命性的传记》,高师宁、段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阿•诺兰:《基督教之前的耶稣》,宋兰友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霍尔根•凯斯顿:《耶稣在印度》,赵振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拉尔夫•伊利斯:《耶稣:最后的法老》,李旭大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善玲:《走向神圣:耶稣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
汉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罗兰•班顿:《早期基督教》,普林斯顿范•诺斯坦德公司1960年版;
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宋桂煌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蒙哥马利:《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
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胡景钟、张庆熊主编:《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文选》,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阿尔托依兹:《马丁•路德的神学》,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徐庆誉等译,香港1954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张敏谦:《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麦格拉斯:《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董江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四、适用专业:本课程为四年制师范类历史课程,讲授一学期,共36课时。
五、课程内容:
导论
教学目的:介绍《世界宗教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本节课程从马克斯韦伯的两个学术问题出发,引出本课程的主旨,即西方宗教一神论的起源、演变以及宗教世俗化进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为了认识西方文化的内在精髓。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在于理清西方宗教史的线索,特别是基督教本身的演变、基督教与犹太教、犹太教与埃及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难点是马克斯•韦伯的概念“祛魅”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宗教世俗化进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请参考课程简介部分。
第一章:原始宗教信仰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从宗教定义出发,对原始宗教的起源理论进行梳理、介绍和评析,使学生对原始宗教起源理论有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为下一章节的古代埃及宗教设计好引子。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是宗教定义。重点是有关宗教演化的进化论或退化论、社会因素决定论或个人因素决定论、巫术与宗教的关系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宗教一词的起源、定义,重点讲授宗教定义的三种理解方式。时间约20分钟。
第二部分讲授原始宗教起源论,涉及什么是原始宗教、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马雷特的前万物有灵论、弗雷泽的巫术理论、涂尔干的图腾理论、弗罗伊德的图腾起源论、缪勒的自然神话观、史密特的原始一神论,等等。时间约为60分钟。
第二章:古埃及宗教
教学目的:讲授本节内容的目的在于对古代埃及的宗教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上接原始宗教起源论,下接早期一神论在埃及的出现。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节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到古代埃及宗教发展的两个方向,即宗教一神化方向、巫术化方向和抽象化倾向,为了解埃赫那吞时期的宗教冲突做好铺垫;难点是古代埃及宗教的演化史实比较复杂,难以掌握。第二节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到古代埃及宗教改革发展的背景和埃及一神论的特点;难点是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阶级基础比较复杂,需要深入分析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各种关系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节分为一个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埃及宗教的四个侧面,即动物崇拜、太阳神拉、奥西里斯诸神以及真理女神玛阿特,每个侧面大约需要时间是20分钟。
第二节分为一个内容,即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背景、经过、阿吞神的特点、犹太教与古代埃及宗教改革之间可能的联系等,每个侧面约需要20分钟。讲授方式是理论讲解与历史案例相结合。
第三章:古希腊神话与哲学
教学目的: 本章从结构上分为宗教与哲学两个部分,其中宗教部分围绕老神与新神之别又再分为两部分,各为2课时。老神部分主要讲述希腊神话中的老神及其与奥林匹斯诸神之间的斗争,目的在于树立希腊神祗之间的关系,为同学们展示一个比较清晰的希腊众神谱系。新神部分主要讲述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诸神的特点、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以及狄俄尼索斯崇拜,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希腊神祗之间的关系、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狄俄尼索斯崇拜在希腊宗教中的特殊地位。哲学部分主要讲述早期希腊哲学以及古典希腊哲学对于世界的本原或终极存在的探索,目的在于了解希腊哲学与神学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哲学思维中的一神论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老神部分重点是老神与新神的谱系之间的斗争,难点是这种神话安排所表达的哲学意涵。新神部分重点是奥林匹斯诸神的特点和狄俄尼索斯崇拜的神话、仪式和特点,难点是奥林匹斯诸神、普罗米修斯、狄俄尼索斯崇拜三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哲学部分重点是古典希腊哲学对于终极存在的思考,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精髓,难点是希腊哲学与神学之间的联结部分。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容分为:
一、宇宙的起源和众神的诞生,要展示出老神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约40分钟。
二、权力斗争与奥林匹斯诸神,要讲出该系列神祗与社会、人文力量之间的关系。时间约为40分钟。
第二节内容分为:
一、普罗米修斯与神人关系,要讲清普罗米修斯的作用和局限性。约20分钟。
二、奥林匹斯诸神的特点,时间约20分钟。
三、狄俄尼索斯崇拜的起源、神话、仪式和特点。要讲出该神祗与奥林匹斯诸神之间的区别。时间约为40分钟。
第三节内容分为:
一、早期希腊哲学与世界的本原: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三派分别介绍,并展示出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两种发展方向。约40分钟。
二、古典哲学及其对终极存在的思考: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学说分别进行介绍,并要将他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归结到终极存在意识方面,从而展现出希腊哲学中一神论倾向,为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的接轨做铺垫。时间约为40分钟。
第四章:犹太教
教学目的:本章课程主要讲述犹太文明与埃及文明之间、特别是其宗教一神论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基督教诞生之前的犹太教的主要发展阶段,目的是阐明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犹太文明起源中的埃及要素以及基督教诞生之前犹太教的宗派竞争,难点是犹太早期文明的史料缺乏,这给犹太教的起源罩上了一层迷雾,另外犹太教与希腊宗教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个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犹太人起源之迷:希伯来人与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介绍弗罗伊德、格林伯格和伊里斯的观点。约40分钟。
二、犹太教发展阶段中的早期部分,着眼于与埃及史对应的部分。时间约为40分钟。
一、犹太教发展阶段中的晚期部分,着眼于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斐洛的思想。时间约为40分钟。
二、基督教诞生前的犹太教:犹太教各宗派竞争。主要是介绍撒督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人以及艾赛尼派(the Essenes)。约40分钟。
第五章:早期基督教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耶稣生平以及讲述早期基督教教义,目的在于揭示基督教的起源和本身的沿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早期基督教的教义,难点是有关耶稣生平的一些迷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耶稣生平介绍以及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间约为20分钟。
二、早期基督教教义,具体分为耶稣本人的教训、保罗的发展以及福音神学。约60分钟。
第六章:中世纪基督教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主要介绍奥古斯丁哲学和经院哲学,目的在于揭示基督教本身的特权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奥古斯丁哲学。难点是经院哲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父哲学以及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奥古斯丁的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时间约为40分钟。
二、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时间约为40分钟。
第七章:新教改革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主要新教改革,特别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目的在于揭示基督教本身的世俗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背景以及内容。时间约为50分钟。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主要介绍《基督教原理》一书。时间约30分钟。
第八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主要介绍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目的在于揭示宗教改革在世俗化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新教伦理,难点是资本主义定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
一、新教伦理观。时间约为40分钟。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间约为40分钟。
第九章:新英格兰清教主义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新英格兰清教的体制特点和神学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都是新英格兰清教主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
一、新英格兰清教体制。时间约为40分钟。
二、新英格兰清教神学。时间约为40分钟。
第十章:北美大觉醒运动
教学目的:本节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兴起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各个派别,难点是大觉醒运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
一、大觉醒运动的兴起和主要派别。时间约为40分钟。
二、大觉醒运动的影响和福音主义。时间约为40分钟。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