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见林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4年第9期
1993年,哈佛大学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上撰文提出,全球化并不会给世界带来和谐,相反却会在不同文明之间引发冲突——这就是亨廷顿著名的“文明冲突论”,它在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激起的争议至今未休。时隔10年,他将“文明冲突论”的矛头转向了美国内部,再次提出轰动性的论点:大规模的拉美裔移民(西裔)使美国日益分化成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一场文明冲突正在美国本土上演。
亨廷顿的这本《我们是谁》目前尚未上市,但他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值得一提的是,亨廷顿虽然是该杂志的创建人之一,但杂志现在的主编和执行主编均为拉美裔)上发表的该书的概要已引起了美国乃至全球舆论的讨论。美国主流报纸如《纽约时报》,著名杂志如《经济学家》都对该书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迈阿密的一位评论家甚至呼吁举行游行示威,对亨廷顿的雇主哈佛大学和《我们是谁》一书的出版商西蒙和舒斯特公司进行抗议。
我们先来看看亨廷顿此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作为一个由移民创建的国家,美国至今仍在大量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这也是美国之所以能不断获得创造力的原因之一。但在亨廷顿看来,拉美裔移民会对美国造成巨大的威胁。他在书里提出,现在对美国传统最迫切而且最严重的挑战是拉美裔移民,尤其是墨西哥人,因为他们往往缺乏融入美国社会的兴趣。与几个世纪以来的其它移民相比,他们难以割断与故国的联系,总是渴望着回乡探亲访友、甚至参加选举投票;他们没有寻求成功、实现“美国梦”的意愿,天主教信仰使得他们漠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安于贫困;他们的教育水准落后于其它族裔,大部分人甚至不愿意去学习英语,更拒绝接受盎格鲁-新教(Anglo-Protestant)所创、代表美国民族认同和政治文化基石的那些基本信念:比如遵守法律、工作勤奋和尊重人权等等。亨廷顿认为,盎格鲁-新教传统的退化将导致美国国力衰弱,因为在他眼里,该传统不仅是美国民族认同的基石,也是它强大的真正根源。这是以往移民所没有的现象,以往的移民总是选择主动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同化。最好的例子是信仰天主教的肯尼迪家族,他们成功转型为新教徒重镇波士顿的望族;约翰·肯尼迪还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亨廷顿接着指出,拉美裔移民带来的这一威胁因为他们的两个特点而更显突出。其一,他们的数量惊人。目前拉美裔已占移民总数的大半,超过黑人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而且他们有着在各族裔中最高的出生率,估计到2050年将占美国总人口四分之一。其二,拉美裔移民居住地很集中。比如,到1998年“何塞”(José)已取代“迈克尔”(Michael)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新生男孩最常用的名字。如果此种情况得不到改变,亨廷顿警告,美国很快分化为由“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组成的国家!
对于亨廷顿的观点,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言过其实,对之进行了反驳。首先,亨廷顿引用的数据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DAVID BROOKS)认为,亨廷顿铺陈了一套支持其论点的证据,其实拉美裔美国人的同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其中受过教育的人轻易地被美国同化了,来自乡村的人则需要较长时间,但他们的确是在同化。以亨廷顿所说的他们不愿意学习英语为例,虽然在一些边境地区有居民不愿学习英语,但整体来说墨西哥裔移民都知道,必须学英语才能出人头地;他们的第三代中,60%的人在家中只说英语。
其次,亨廷顿以盎格鲁-新教来指代美国文化也有失偏颇。布鲁克斯认为,虽然毫无疑问美国人深受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和建国之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思想的影响,但维系美国人的精神却不是盎格鲁-新教,而是一种全体美国人对未来所持的共同观念(a common conception of the future);对美国人而言,历史并非是周而复始的,而是可以不断取得飞跃的;这种精神在拉美裔移民中一样存在,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布鲁克斯指出,如果美国关闭边界,不让新移民进入,将错失新的动力、新的经验以及愿意为美国的未来奋斗的新人,这才是对美国信念的真正威胁。
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存在着亨廷顿所说的现象。《经济学家》指出,在美国,商界人士出于廉价劳动力的考虑不谈移民问题的阴暗面;民主党则因为移民投他们的票而避而不谈,但目前这一波“拉美裔移民潮”的确存在着特殊的问题,它即使不会形成象亨廷顿所说的分化美国的祸害,也是值得认真对待和未雨绸缪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谁》一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亨廷顿是一名严肃的学者,他于10年前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固然争议很多,但9-11和伊拉克战争以后的事态发展却证明他的远见和洞察力;他这回的“美国内部文明冲突论”同样充满着争议,但应该说,也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