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耶稣是谁?

作者:史海踏浪
发布:http://seasurfing.blogspot.com
版权保留

耶稣是何许人也?对于耶稣是否是一个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等都有提到过耶稣,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罗伯逊说:“事实上,任何古代著作家,只要他的意见已为我们所知道,都没有怀疑耶稣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但由于除了《圣经》以外各种史料对此语焉不详,围绕耶稣生平的众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下面我们将就与本书主旨有关的一些基本性问题予以简单的述评。
首先,关于耶稣出生地的问题至今仍是布满迷雾。《马可福音》说耶稣来自拿撒勒:“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 而《马太福音》说耶稣生于罗马扶植的傀儡希律王当政时的伯利恒:“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 鉴于伯利恒是大卫王的故乡,所以一些学者怀疑后者的说法“可能纯粹出于猜测”;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指出的神话模式分析,我们更有理由怀疑后者有可能出于有意识的穿凿附会。 所以更通常的说法应该是,耶稣是个“拿撒勒人”或“加利利人”;事实上《圣经》就有类似说法:“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 ,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不过,霍尔根•凯斯顿相信,“拿撒勒人”与作为地名的“拿撒勒”根本不相干,“在耶稣时代,这个地方充其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居民地”,“拿撒勒人”是阿拉密阿语“祭祀礼仪的维护者或者修道士”的意思;也就是说,“拿撒勒人”可能只是一个早期基督教派别的称呼而已。 拉尔夫•伊利斯也有类似的观点:“耶稣根本不会来自拿撒勒。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以拿撒勒命名的镇子还不存在。然而他所领导的宗派,则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拿撒勒。他并非拿撒勒人,他是拿斯拉尼人。而拿斯拉尼在当时的具体含义是‘小鱼’”。
其次,关于耶稣诞生的时间。《马太福音》说:“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霍尔根•凯斯顿认为,这意味着耶稣诞生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天文现象,而根据他的推测,公元前7年发生了双鱼座木星和土星的三重交会,所以耶稣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降生的。 但有中国学者指出《马太福音》所用“星”一词为单数,而当年两星最近也有一度左右的距离;他们试图以中国古籍记述的彗星,来验证耶稣诞生在公元前五年或四年,因为《汉书》说,汉孝哀帝建平年间“二年二月,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以及“汉哀帝建平三年三月己酉,有星孛于河鼓”。 又据《马太福音》,“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由于希律是在公元前4-2年死去的,很多历史学家都据此认为耶稣是在公元前6-4年出生的。可供类似佐证的另一些来料来自《路加福音》,因它提到耶稣诞生的时候,正好是叙利亚巡抚居里扭进行第一次人口调查的时候:“当那些日子,恺撒奥古斯都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这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头一次行报名上册的事。” 根据古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考证,罗马帝国当时每隔14年须报名上册一次;而居里扭则曾两度赴叙利亚任职,头一次是大约在公元前6-4年,第二次则在公元6-9年。所以这也被当作耶稣降生在公元纪年前的6-4年的证据。但也有人指出,《路加福音》提到了《圣经》中唯一明确的说法是关于耶稣被施洗的年代,该时间发生在“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第3章第1节),也就是公元27年(下面我们会看到这点有误),而当时耶稣“年纪约有30岁”(第3章第23节);这样算来耶稣就诞生在公元前3年左右。
第三,关于耶稣蒙难的时间。目前多数教会史学家倾向于耶稣蒙难时间在公元30至33年间。例如,加里•德拉施穆特认为,《新约》记载耶稣死在星期五的逾越节那天,而星期五与逾越节重合的时间有公元27、30、33和36年,再考虑到耶稣施洗的时间,所以只有公元30年或33年合适。 也有教会史家根据先知但以理的预言来解读耶稣蒙难时间的,因为《但以理书》提到“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 其中“一七之半”可被解释成耶稣蒙难的准确预告;而“一七”紧接着在“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 之后,这样“受膏”即洗礼时间可被解释成耶路撒冷下令建造的公元前457年之后数483年(7×7+62×7=483),也就是公元27年,再经过可被解释成三年半时间的“一七之半”,就是耶稣蒙难的公元31年。 作为历史学者,我们可对这种神学推论不加考虑,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提到耶稣公开的社会活动期为一到二年,而《约翰福音》说耶稣在耶路撒冷三次度过逾越节; 如果耶稣施洗的时间被确定为公元28年而不是前面所说的27年, 那么耶稣受难的时间发生在公元31或30年的可能性仍是很大的。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推断耶稣并没有死在十字架上,而是一种假死状态,“当耶稣被放进坟墓时,他可能还没有死”, 此后继续传教,最后终老印度;甚至说耶稣可能成了一支由渔夫组成的叛军首领,在迟至公元68年到70年左右,“耶稣才真正去世”。
第四,关于耶稣的家庭。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是一个“木匠”或者“木匠的儿子”:“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布、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布、约西、西门、犹大吗?” 所以施特劳斯说:“耶稣的父亲十有八九很可能是一个木匠,因而是属于社会的低下阶级的。” 卡本特进一步指出,“‘木匠’这个词在希腊原文中不仅指木匠,也可以制石匠和金属匠,因此较贴切的译法应该是‘工匠’。” 而克罗桑断定,耶稣属于比农民还低下、仅高于“可牺牲者”的社会阶层:“如果耶稣是木匠,他就属于工匠阶层,这个群体被迫处在农民与被降格者或可牺牲者之间的危险境地。” 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如伊利斯大胆推测,认为耶稣是一个拥有王室血统、并对希律王位构成威胁的人物:“耶稣不是贫穷木匠的儿子:他是亚伯拉罕和雅各布的后代,是一个贵族公子,并且是一位可能会从希律和他的儿子那里得到王位的王子。” 不过,尽管伊利斯的提法在逻辑推理上很有意思,但我们仍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加以佐证。
第五,关于耶稣的门徒。据《新约》记载,耶稣有12个追随他传道并共同生活的门徒,《新约》称为“使徒”:“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和雅各布的兄弟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和达太,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马可福音》的叙述与此相同,但在《路加福音》中,达太的名字换成了“雅各布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 至于实施12门徒制度的缘由,施特劳斯认为“这种特殊数目的意义显然在于暗示希伯来人的十二个支派……耶稣把他的较狭小的门徒圈子定为十二之数这一事实,证明在他的计划里他首先想到的是以色列人,尽管他并不想以他们为限。” 在这12个门徒中,西门彼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和约翰似乎比别人更加受到耶稣的宠爱:“在对观福音书中,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西门•巴约拿或彼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和他的兄弟约翰构成一种亲密的组合,在某些特定时候,当耶稣对其它人的信心和才干不甚信任时,便把他们招来。” 西门彼得位列12门徒之首,正是他最先认出了耶稣就是弥赛亚,所以深得耶稣赞许,有次耶稣竟然许诺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马太和约翰虽然位次较低,但基督教会往往把他们看成是《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的作者(当然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在耶稣蒙难后,包括彼得在内的门徒们先是四散逃亡,后来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在彼得的主持下,马提亚被选为新门徒,以填补犹大叛变和死亡后形成的空缺。此后以彼得为首的12门徒继续在耶路撒冷传播基督的教训,并组织了以司提反等七人为成员的管理委员会,形成了以门徒为核心的耶路撒冷教会。至于在罗马帝国外邦人中的成功传教,则主要是保罗的工作。顾准:“基督教义的制订者,事实上不是十二门徒,甚至也不是耶稣基督,而是这位圣保罗。” 尽管保罗在耶稣生前并没有追随他和见到他,但由于他对基督教传播的巨大贡献,后来的基督教会仍把他看成是耶稣的最后一位“使徒”。

0 Comments: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