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地位正在沦陷

牟传珩 多维新闻网

来稿/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从报刊到电视﹐无一不面临着来自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无国界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双重压力。历史上每一种传媒形式的变革﹐都会改变一个时代的存在形式。当人类最初的传播媒介──文字出现时﹐人类便进入了一种旧文明的生活方式。当"没有任何个人可以代表这一现象"的网络时代出现时﹐人类将进入一种新文明生活方式。网络时代改变的是所有人﹐同样﹐所有人也都在改变这个时代。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谈到﹕新的媒介环境特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3﹑我们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4﹑我们正在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人类自有"公民社会"以来﹐媒体便记录着时代的变化﹔时代也在改变着媒体的传播形式。

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一向依凭着国家的垄断性"红色"话语﹐长期以来理所当然地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规导着社会的主流舆论与价值观。在纸媒时代﹐纸媒是信息传播最主流的形式﹐传播以意识形态为内容﹐以政府权力为中心。政府始终掌控着纸媒内容的信息与语话的发布权﹐控制权﹐因而也必然垄断着信息与语话和公众的知情内容。政府要社会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完全由主流媒介控制机关说了算。而互联网时代就不一样了﹐网络创造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话语平台﹐这个时代便成为一个民众掌握了传播主导权和话语权的时代﹐由此也决定了媒体传播不再是政府主导线性的﹐而是多中心﹑非线性的。只有这样的时代﹐传播资源才真正握在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手里﹐民众不再只是守株待兔地等着政府发布信息﹐他们本身业已成为媒体传播源头与主体。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是讯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的现代技术﹐它正在以其与草根结盟的平等﹑互动特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态。
如今﹐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完全解放了民众参与媒体的语话表达﹐彻底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与语话垄断。此据CNNIC最新统计﹐我国已拥有网站78万8千多个﹐全球网站总数更是达到9千6百多万个﹐如此众多的需要网民参与的网站﹐都是冲击传统主流媒体的公共平台。如今﹐中国社会的每一根神经都联通着全球化网络世界﹔我们的所有办公室和家庭都离不开计算机键盘﹔大陆网民人数更是迅猛增长。此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稳居世界第二位﹐与前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2/3为宽带用户﹔网民平均每周上网达16.5小时﹐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今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个人化的发展势头席卷全球﹐有人说﹐互联网已进入" Web2.0的时代"﹐即个人媒体时代﹔还有人说﹐个人媒体的兴起﹐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甚至对现有新闻网站的颠覆。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与语话发布的中心。来自四面八方的多元信息与语话中心的传播﹐早已突破了政府语话与信息的垄断控制。时下﹐社会上无论什么丑闻﹐都难以隐瞒﹐所有知情网民都有充分的动力与条件﹐把事实真相随时上网公布。今天的网络传播是多中心的﹐谁掌握了信息发布的先机﹐谁就能迅速占据社会舆论"主流"。而那些还想站在政府立场﹐意在封锁信息和瞒满真相的官方主流媒体﹐必然要被不断边缘化﹐甚至沦为被淹没的命运。现在政府要想捂住信息﹐也就等于放弃了引导舆论的机会﹐把主导舆论权拱手让给网络"个人媒体"﹐其最终结果就是因丧失公信力而陷入管治危机。

今天﹐来自于五湖四海的网络公民﹐正在用手指点击的力度﹐控制着全球媒体的神经﹐建立并塑造着一种"新数字时代的个人网络媒体"﹐而每一个在网者﹐都在从机构向个人过渡﹐成为"新数字时代网络媒体"的主体。一个普通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可以随时向全世界不特定的多数人广泛发布信息,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这就使个人或小群体不断突破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表达自己的参与权和传播权成为现实﹐也使得所有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自觉性大大提高,以至于对以往借印刷术和电子技术取得绝对话语权的单向大众传播方式构成巨大的冲击。今天﹐全球网络的普及已经使网民们进入了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方式﹐即一种不得不开放﹑不透明﹑不民主的生活方式。这个全新的网络传播世界﹐使得数以几亿计的智慧个体﹐普遍的﹑互动的得以会聚﹑合和﹐共同创造着谁也无法抵抗的全球透明的新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网络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不仅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各类精英都加入了网民博客的行列﹐从文字网站到视频网站﹐从网络民意到电子商务﹐令人眼花缭乱﹐一发而不可收拾﹐逐渐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媒体力量﹐由此而致使那些党报官刊所坚守的阵地﹐一个一个地沦陷﹐"红色记忆"的灌输性传播已是四面楚歌。有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党报发行量迅速滑落。如《人民日报》前些年最高发行量达到800万份﹐到2003年下降到了200万份﹐其中多数还是摊派﹑搭配等分配的。而在350种地市级党报中﹐2003年前发行量在5万份以上的不到80家。到了2003年﹐发行量达到5万份以上的地市级党报下已滑到不足50家。李希光先生曾在《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何去何从》一文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媒体的"三个脱节"严重后果﹕"1﹑公众不再把党和政府的媒体作为日常信源﹔2﹑公众不再把党和政府的媒体作为重大新闻的信源﹔3﹑公众不再把党和政府媒体作为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背景与解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地位正在沦陷。

如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的网民博客迅猛崛起﹐特别是博客网站的政治视野和评论﹐"使得博客思想逐渐为大众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线阅读各家博客网站。"尤其是网络"草根媒体"的出现﹐显示了新闻媒介的巨大互动性与个人化。如今博客已经形成了一种在网络世界里得心应手地挑战主流媒体的新兴舆论力量。在这一非常时期内﹐博客的影响力剧增。博客等网站上的信息﹑语话﹑个人拍摄的视频素材等﹐都已成为社会第一手的信息来源。如今﹐人们转引新闻出处﹐不少来自于网站博客与网民发贴。

前不久﹐厦门曾发布消息说﹐要立法监控网站内容﹐禁止匿名发帖﹐立即招之网民的一片挞伐之声。且不说这种实名制侵犯了公众的自由表达权﹐仅从操作层面看﹐也是难以解决的。在网络互联时代﹐你厦门的网站施行方便政府追责的网络实名﹐我可以到其它地方网站匿名发帖﹐效果完全一样﹔即使全中国都实名了﹐国际互联网却是畅通无阻的。任何行政之手都无法遮蔽互联网络的自由空间。由此可见﹐以控制纸媒的思维过滤网络媒体﹐实在是愚蠢至极。从几年前的孙志刚事件﹐到前年的汕尾镇压﹐再到不久前的山西黑窑﹐互联网的快速﹑实时﹑全面﹑透明﹐都是政府之手防不及防的。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在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时﹐不客气地抨击了一些政府部门对负面新闻往往采取"捂住"而不让媒体公开报道的做法。他说﹐在信息传播还受到比较大局限的时候﹐瞒报还是可能的﹐但如今想"捂住"新闻﹐掩盖真相就不那么容易了。"互联网传递信息﹐是以秒计算的﹐而且上面可以图文并茂﹐包括声音﹑活动画面都没问题。另外还有手机短信﹐可以打电话﹐手机还可以传画面﹐有了这个以后﹐你还想要把它捂住﹐我觉得这是比较天真的一种愿望了。"这说明中国官员中已有人面对网络媒体冲击﹐开始了新的觉醒。
周瑞金先生曾在《思想库文丛》的"主编者言"中说:"网络新媒体的勃然兴起,更加快了我国思想精英们的思想激荡﹑融汇和创新。在这个巨大的虚空间,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的承受心态,操练思想,参与传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每天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上'冲浪'的主力军,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而且超过50%的网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是当代中国思维最活跃的人群,也是即将成为或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纵横驰骋在各式各样的网络论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一批和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新建议喷薄而出﹑异彩纷呈。我们今天在非网络媒体上难得看到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价值观念,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利益诉求。新'左'派举起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旗帜,民族主义发出干预外交事务的呼声;蒋彦永出其不意揭穿卫生部长的谎言,孙志刚血案讨回多少进城打工者的基本人权﹐显而易见,虚拟世界并不虚无,计算机和光缆背后,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网络新媒体的勃然兴起﹐正在重塑着新文明时代媒介受众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这个时代﹐网络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开放性﹑互动性﹑个人化发展﹐在根基上冲击着传统主流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权﹐使得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新闻传播格局面临被解构的危机。可以说﹐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不仅仅只是一种时尚﹐一个新领域﹐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所构建的单一视听模式与价值观念﹐致使传统主流媒体在当今中国现实语境下的地位正在沦陷。

0 Comments: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