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海踏浪
发布:http://seasurfing.blogspot.com
版权保留
(5)三位一体观念的萌芽
三位一体的说法是从早期神学家特尔图良开始的,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以后逐渐成为基督教的正统信条之一。三位一体说即相信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和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尘世,以在十字架上的自我牺牲洗涤世人的罪过,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弃恶从善,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三者同为一个独一真神的不同变体,而不是单独的三个神。这种信条解决了长期困扰基督徒的上帝和耶稣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从西门彼得认出耶稣算起,最早的基督观已经把耶稣看成犹太人盼望的弥赛亚;这种基督观在耶稣蒙难之后得到强化,如彼得相信耶稣从上帝那里得到荣耀,“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而12门徒都相信耶稣复活之后,获得了与上帝同在的地位:“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或作:他既高举在神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与此同时,门徒们也经历了圣灵降临的体验,从而相信圣灵的神圣性。 由于他们都认为只有一个神,故三位一体观念本来是有着充分的论述基础的。
不过,作为人子的耶稣与先在的上帝的具体关系到底如何?或者说,怎样解释作为一个受时空限制、作为凡人的耶稣,与充满神性、凭借圣灵而无所不在的耶稣之间的关系?耶稣的12门徒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更多的解释,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为耶稣的复活做见证;但受过希腊哲学思维影响的保罗却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基督教。
一方面,保罗认为耶稣是先在的道,即充满宇宙、无所不在的“神的智慧”的肉身体现 (道在希腊原文中是逻各斯一词,具有神性的智慧含义) ,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 耶稣是先在的,在创世之前就已经存在,“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并总是与上帝同在,“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 耶稣也是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桥梁:“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耶稣也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 从上面的引述中可看到,保罗认为耶稣是先在的道的观点明显地融入了希腊观念,与斐罗的观念相当接近。虽然保罗仍称基督为人,但他却赋予耶稣一种不同于凡人的特殊地位,把耶稣看作与先在的道即上帝相等同,认为二者在品格上完全一致,永在荣耀之中。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人物的耶稣,他在人间的凡俗生活又是卑微的,在荣耀程度上远远赶不上上帝本身:“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不过保罗进一步强调,因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义举,“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与此同时,“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这样,为了拯救世人,上帝的仆人屈尊为人,先在人间受尽磨难,又在死里复活后被上帝高举在右边。
至于圣灵,保罗认为耶稣本身就是“神的灵”, 是住在信徒的心中的神:“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 同时也是显明上帝大能的凭据:“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我们的就是神。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 圣灵在耶稣复活方面也发挥了作用:“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可以说,保罗的论述中已经隐含着三位一体的概念,只是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
保罗死后没几年《马可福音》问世,它阐述了一种与保罗有所不同的基督观。这部从耶稣受洗开始记述的福音书强调,耶稣在世间的经历无不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他在世时虽过着卑微的人世生活,但卑微的人性中也有荣耀。基督的身份不必非得等待到复活才得到证实;当他受洗时,就有圣灵降临到他的身上,来自天上的声音宣布他是“神的儿子”:“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他刚刚出来传道,就治好了麻风病人、瘫子和手枯的病人,那被污鬼附体的人说:“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又说:“你是神的儿子”; 圣灵驱使耶稣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当耶稣在门徒面前改变形像时,以利亚和摩西现身与他对话,并且“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通过以上的陈述,马可在时间上将耶稣的神圣性大大提前了,并暗示耶稣就是与圣灵合一的、肉身化的神。不过,尽管马可也提到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而不是按照犹太人习惯说他是约瑟的儿子,马可实际上没有论及到任何“道成肉身”的理论。
如果耶稣受洗以后被证明是“神的儿子”,为何不更进一步宣称他一生都是“神的儿子”呢?实际上,这就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承担的工作。这两部福音书都是从耶稣诞生开始陈述,其中《马太福音》更是不厌其烦地往前追溯了耶稣家族谱系的起源,一直到亚当为止。《马太福音》说,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而《路加福音》中则有天使对“童女”马利亚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 这样,耶稣的诞生是圣灵作为的结果;从成胎的那一刻起,耶稣就已经显示出自己是上帝之子了。因此他的生平不同于凡人,在卑微的凡俗生活中靠圣灵显示神的荣耀;耶稣也正是“靠着神的灵赶鬼”,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三大福音书在耶稣的人性与神性关系问题上观点十分类似,因此合称“对观福音书”。
然而,对观福音书都有一个不足,即关于耶稣是否为“先在的道”的观念并不像保罗那样突出。如何将保罗关于耶稣的先在观与对观福音书关于耶稣的神人双重性观念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在公元1世纪后期问世的第四部福音书即《约翰福音》解决了这个重大的神学问题,地点可能是在希腊文化发育相当深厚的罗马帝国小亚细亚省省会以弗所。与对观福音书重在叙述耶稣的家世和奇迹不同,这部福音书重在理论综合,开篇即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宣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从而显示出作者关于先在的道的思想一点也不亚于保罗。更重要的是,耶稣不仅仅是那“太初与神同在”的道, 而且“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在耶稣之前,上帝以光的方式显示自己,“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然而世人愚钝,“世界却不认识他”。 神爱世人,于是化成肉身,使得世人能够认识他的“荣光”:“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当约翰记述耶稣宣称自己是光、表明圣父存在的道的时候,他已视耶稣与上帝完全同等;换言之,约翰虽没有像马太和路加那样具体地谈到圣灵感孕的故事,他但已真正地提出了“道成肉身”理论。因此,《约翰福音》比对观福音书更深刻地阐明了基督在世的生活既是卑微的、又是荣耀的这种双重性:耶稣虽然身形是人,但他是上帝的独生儿子,或者说上帝的肉身化:“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他是生命的源头:“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就赐给他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 在被施洗后充满圣灵:“我曾看见圣灵,彷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耶稣也是人信仰的对象:“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他从来称上帝是“我的父”,而不是“我们的父”; 他知道“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 并且在尘世完成了所负的神圣使命:“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 所以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不再是《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里那痛苦的哀叹:“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而是没有人性弱点的痕迹,平静地说:“成了!”然后“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 怀着一种已完成使命的满足感而死。这样,《约翰福音》就把“先在的道”的观念注入到对观福音书神人双重性观念之中,上帝既有超越万物的神秘性,又有亲近人类的实在感,从而为后世的三位一体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