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海踏浪
发布:http://seasurfing.blogspot.com
版权保留
(2)耶稣复活和弥赛亚的千年王国
如果说对天国的期盼是耶稣教训的核心的话,那么弥赛亚观念则是这个核心的支柱,因为弥赛亚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人的救赎;换言之,弥赛亚观念涉及到究竟由谁来实现这个天国的问题。
当拿撒勒的耶稣出现时,巴勒斯坦地区正流传着关于弥赛亚将要降临的传言,这种传言还带着政治因素,即推翻罗马统治的理想。耶稣是否把自己看成是弥赛亚,这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证据似乎显示耶稣的弥赛亚意识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新约》的记载来看,在耶稣刚刚受到施洗者约翰的洗礼的那个时候,他似乎还没有形成自己就是弥赛亚的观念,所以他执意要求约翰为他施洗;然而约翰比耶稣本人更加信赖耶稣,相信耶稣就是上天派来的那个弥赛亚:“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在受到施洗者约翰言辞的鼓舞以后,耶稣身上充满了一神圣的使命感,已经开始深信自己是被上帝选定、在即将到来的天国里完成独特使命的人;但《新约》也没有直接提供耶稣已经相信自己就是弥赛亚的证据。在随后发生的耶稣受魔鬼试探的故事中,耶稣仍然没有把弥赛亚的称呼用在自己身上,魔鬼要求耶稣承认自己是否是“神的儿子”,但耶稣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然后耶稣才开始招兵买马,传播天国即将来临的福音:“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接着,《新约》就开始描述耶稣回到加利利的拿撒勒,在会堂中念了一段有关弥赛亚的经书:“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并且对众人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至此,耶稣已经暗示自己就是弥赛亚,并引起了众人的惊讶不止。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看到,施洗者约翰在耶稣形成弥赛亚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用,而耶稣在旷野中40昼夜的反思过程也恐怕加深了他的这个信念。
耶稣对自己是弥赛亚的间接认可还可以在其他事例中找到。比如在驱鬼一例中,污鬼称呼耶稣为“神的圣者”:“唉!拿撒勒的耶稣,我们与你有甚么相干?你来灭我们么?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耶稣当时的反应是“不要作声”。 耶稣对西门彼得认出自己则是正面的:“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不过,耶稣最爱用以描述自己的称呼是“人子”;“人子”虽然是血肉之躯,“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 但人子肩负使命,必然会因此受苦而死:“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人子还有赫罪的权柄:“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 而且“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人子能对人施以赏罚:“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著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而这种权柄除了属于耶和华外,只属弥赛亚。然在到耶稣受审的时候,他已经否明确称呼自己是弥赛亚:“大祭司又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著天上的云降临。” 。耶稣相信他是弥赛亚的说法还有另外的证据:“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著”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耶稣在与施洗者约翰接触后不久就产生了愈来愈坚定的弥赛亚意识,内心充满了拯救世人、召唤他们“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的冲动和激情,正如勒南所说:“他将建立上帝的国,这信念完全控制了他的心。他自视为宇宙的改革者,诸天、大地、整个自然界、疯癫、灾病和死亡,都只是他的工具。在他那英雄意志的不断爆发中,他坚信自己无所不能。” 基督教从一开始便以这种对耶稣基督的顺从为核心。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死而复活的传说才使耶稣的这种核心地位真正确立起来;如果不是他在十字架上受刑而死以及随后发生的死而复活的传说,耶稣的事业可能毁于一旦。事实上,耶稣死而复活的传说构成了基督教的一个根本性支柱,正如使徒保罗所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四大福音书以及包罗的书信都强调耶稣死而复活的事实;其中成书最早的《马可福音》以惊恐的妇女逃离空墓穴突然结束叙述,“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甚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 ,尽管卡本特认为最后几段是添加的,“无疑是后者所伪托”。 早期信徒们都相信,耶稣的死不是灵魂的终结而是死而复活,这个事实说明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派来的独生儿子,是具有神性的人。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可是第三天已经第一次复活,并向他的众多门徒显现了;不久,他还要第二次复活,而且一切埋在地下的“义人”都要复活,并建立起一个无与伦比的“千年王国”。教徒们相信,通过自己虔诚的信仰、悔改、洗礼,明确地承认和归顺那升天的基督,基督也将赐他以圣灵,承认他是自己的门徒;耶稣和信徒们有了这种合约之后,真正的教会便诞生了。耶稣因此被称为“磐石”使徒,教会便是建立在他的身体之上,或者说构成了教会的灵魂:“那磐石就是基督”。 在使徒时代以后的早期基督教作品中,围绕耶稣究竟是肉体复活还是没有血肉的身体复活的争论相当激烈,伊格内秀修斯和特尔图良持前一种观点,奥里金持后一种观点,最后前一种观点逐渐占据上风。可见,基督教不只是一个遵从耶稣教训的宗教,更是一个围绕耶稣、关于耶稣的宗教,特别是阐释耶稣死而复活意义的宗教。
至于信徒们是如何得到死而活这一信念的,是宗教史上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例如一些神学学者如鲁道夫•巴尔特曼认为《新约》对这个问题的记载模棱两可;另外一些神学学者如卡尔•巴斯认为复活的耶稣以主观经验的事实出现在使徒们的面前,但难以获得历史的确证;还有一些人如莫尔特曼认为空墓的确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复活本身仅仅是一个有待证明的末世事件;霍尔根•凯斯顿在《耶稣在印度》中提出耶稣因昏厥而呈假死状态的观点;当然也有不少确信耶稣复活可能性的学者。但就信徒接受这个观念而言,四大福音书都说是包括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内的妇女首先发现了空墓, 因而她在确立早期门徒的复活观念方面可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抹大拉把空墓的消息告诉给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后者“看见就信了”。 那么“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究竟是谁?以《约翰福音》写作的口气来看,暗指作者约翰的可能性很大。其他的早期门徒也都持有耶稣死而复活这一信念,不过保罗认为是彼得首先看见复活的耶稣的; 他也是最先看到空墓的两个使徒之一,所以至少是第二个采信这个观念的早期门徒。
耶稣死而复活这一信念也是保罗皈依基督教的转折点;他在信中写道:“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显给雅各布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 保罗原名扫罗,本来是一个宗教观念激进的法利赛人,敌视耶稣及其门徒,惯于“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监里。” 据记载,当他接受了迫害基督徒的使命以后,正行走在大马士革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异象和已升天的耶稣,“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甚么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在这个经历之后,保罗便从基督教徒的迫害者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根据他的自身体悟,耶稣死而复活被保罗置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地位;没有耶稣的死而复活,就没有人的救赎。他认为,基督复活具有超验的意义,因复活证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也是我们会复活的应许,“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以及人重新过灵性生活的保证,“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在这里,保罗的论述涉及到了基督教的核心,即灵魂得救观念。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