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海踏浪
发布:http://seasurfing.blogspot.com
版权保留
(3)以耶稣代替律法
耶稣死后,彼得、雅各布等一些信徒负责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传播他的教义;保罗则对在非犹太人中间传道感兴趣。前者仍按犹太教的传统行事,坚持严守割礼个律法的重要性,而保罗在传教时则强调耶稣的重要性,“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并宣布这些教义属于一个新教派,教徒不必遵循犹太传统律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靠保罗艰巨的努力和诲人不倦的演说,才使得基督教从一个受歧视和受压迫的教派成了逐渐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义的制订者,基本上不是靠耶稣的12个门徒,甚至也不是靠耶稣本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位圣保罗。在《反基督》一书中,尼采认为保罗是基督教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又是最大的篡改者:“其实只有一位基督徒,但他已经死在十字架上了。” 而宗教史学家威廉•内斯特勒也认为:“基督教是保罗创建的宗教,以关于耶稣的四福音书取代了耶稣一福音书。” 保罗本人则把自己描述成耶稣的工头:“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
从教义方面来说,他对这个新宗教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外邦人皈依基督教以后和犹太律法之间的关系难题。当在外邦教会中出现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混合现象时,他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如果将犹太律法强加给外帮信徒,则基督教只能是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派;如果外邦信徒不受律法的束缚,基督教可能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但要失去大批犹太人的同情。这一必然的冲突,使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教会陷于分裂;身在外邦的保罗则对这种约束的感受不大。如同斐洛在教义上与外邦文化互相融合一样,保罗也在宗教习俗上做出了类似的妥协,并果断地提出了废除律法的新解释。他带着折中想法从安提阿出发,亲赴耶路撒冷,与彼得、雅各等人共商此事,最后达成了福音普世性的共识。这件事情后来以“全教会”的名义载入了基督教的史册。
传统犹太教认为,上帝的意志体现在《托拉》之中,犹太教徒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割礼、安息日、饮食和清洁等方面的律法,否则便作为“迷途的羔羊”而被革除教门;而保罗则把基督当作律法的化身,进而用耶稣本人代替律法的束缚。保罗认为,作为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中介,耶稣正是为了将人类从律法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而牺牲的,律法也将因上帝的干预而废除。保罗谴责旧犹太律法,说它无论对犹太人还是异教徒都是一种压抑,“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耶稣的降临就是要“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著耶稣的血,藉著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义。” 旧的律法已经过时,而外邦人的皈依不需割礼,不需遵从摩西律法:“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但基督教并非不要任何律法,而是要受能够“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的“赐生命圣灵的律”的约束。 那些“随从圣灵的人”要“体贴圣灵的事”, 要治“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 “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保罗使得这个强调精神追求的新宗教日益明显地脱离旧的外在的戒律;它同犹太教的分道扬镳便很快是不可避免的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保罗与律法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谈一下耶稣和律法的关系。耶稣强调,与上帝完美结合的途径纯粹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而尽心尽力爱上帝又爱邻人这一准则,就包含着律法的精髓:“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至于达到与神结合的外在性手段,则只是人内在道德在行为上的自然流溢:“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当人们谨守内在的道德戒律的以后,再努力执行外在的律法以及祭礼是完全值得称许的,所以他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犹太教的一个主要规定是,不遵行律法或不献祭礼,罪恶就得不到赫免。耶稣讨厌这类规定,是他敏锐地认识到,如果人们过分地关注外在的行动效果,就有忽视内在的虔敬、甚至道德义务的危险;犹太教的传统做法只是颠倒了轻重顺序,或者说捡起了芝麻但丢了西瓜。尽管如此,耶稣的批判仍具有潜在的革命性,这将使擅长律法知识的法利赛人以及掌握圣殿祭祀权力的撒都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保罗的工作则将这种潜在性予以突显出来。他宣称,正是由于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耶稣的训诫本身终止了犹太律法:“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 而他成功的手段是强调了耶稣对于上帝之国的象征意义:一个人的受难远远高于任何其它动物牺牲的献祭,何况这个人是神子和人的主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上帝的儿子已经承担了这种罪恶,成了上帝父亲身边的另一位神,并且实际上取代了父亲的地位。起源于一种父亲宗教的基督教成为了一种儿子宗教,它无法逃避废黜父亲的那种命运。”
0 Comments:
发表评论